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纲要课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和研究情况
发布时间:2016-10-05

1、坚定“纲要”课的教学方向

由于“纲要”课的政治课本质属性,其教学目的必须服务于“四个选择”,即“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因此教学中基本观点的阐释必须将理解“四个选择”为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以此为纲建构大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但中国近现代史本身极为复杂,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思潮杂相并存;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研究本身也极为复杂。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坚持基本观点不动摇,以基本观点为引导并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网络上的各种“揭秘”“解密”“戏说”,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由于“纲要”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专题式讲授是必然的选择,“纲要”课程的教学专题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纲要”课的教学专题既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也具有历史的深度和进一步思考、探究的价值,同时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相接轨。教学专题设计既以课程的主题主线为核心,也兼顾近现代史上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一些重要问题,着眼于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注重讲授学术动态、更新历史观念,引导学生对历史规律和逻辑的把握。在教学实践中,“纲要”课教学专题设计一是体现问题意识,具体问题贯穿教学专题,教学专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教学专题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想法、观点做到积极回应、细致分析、高度归纳;其次,教学专题的设计不再只是传统的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而是有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纲要”教学专题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性和个人特色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避免和以往历史课程的重复,讲出广度和深度,赢得广大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

“纲要”课各位老师根据个人专业旨趣和所长,以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构建课程教学的新体系,围绕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各人的教学专题既有共同关注的近现代史主题主线问题,也涉及近现代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重要问题;各人的教学专题既有专业研究的视野和水平,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做到统一要求和个人风格相融合,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在充满学术氛围的课堂上,各位老师讲历史、讲理论;讲事件、讲人物;介绍学术动态、更新历史观念,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的规律和逻辑,领悟历史的智慧、获得人生的启迪。

目前,“纲要”课教学专题特别注意到新版教材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和重大意义做出的概括。教材在强调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之后,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论述。教学中注意围绕教材新增内容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将相关内容补充进教学专题。

3、落实经典文献阅读

如何在中学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深入学习和思考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水平,在“纲要”教学的中,文献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安排,“纲要”教研室将经典文献的阅读工作落到实处,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后广泛的阅读,同时统一读书报告的写作和批改要求,鼓励学生尝试规范化的学术论文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学习的水平,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做到课内课后阅读相衔接,将教材所列“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融入课程教案中,课堂教学中贯穿文献的介绍和解读。同时,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课堂阅读,即在课堂上集体阅读文献片段,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一步优化以文献阅读为基础的研讨课,尤其做到将重要文献融入课堂讨论中,以文献建构课堂讨论的问题体系。

“十八大”以来,“纲要”教研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列入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撰写阅读报告

4、探索教学新方法

“纲要”教研室注重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致力于将研究的意识与讨论的方法贯穿于课程始终的研讨式教学,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创新自我教育机制。

讨论课是一个认知过程,一个知识重建过程。讨论课有助于创设自由开放的研讨情境和表达观点、碰撞思想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课摒弃的是教师全程灌输、“一言堂”,提倡的是群言式的研讨,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次成功的讨论课一是要让学生开口,谈自己的看法,从思想上、行动中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二是老师的引导,老师绝不能表现出对知识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不能任学生信马由缰。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他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但往往是片断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他们以一种快餐式的或影像式的、甚至娱乐式的方式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获取速成的历史知识,浅尝辄止地吸收多元的观点。讨论课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回到历史中去探究、学习。“纲要”教研室致力于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以讨论课为主要方式,很好地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创新性,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认识近代中国,在深入思考中、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获得对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认识,真正从课程中真正受益。 “纲要”的讨论课一般包括选题、发表个人观点、小组交流、课堂讨论、讲评总结等步骤。十八大以来,课堂讨论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确定论题,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重大实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范围研讨交流,然后再组织课堂讨论,任课教师讲评总结。

5、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课程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活动以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为主,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辅助者和监督者,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研究型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6、协同合作,推进实践教学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社会实践调查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篇实践报告,由任课教师进行评阅,课堂上交流研讨,实践报告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课余参加学生辩论会、演讲会、座谈会,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理论学习、指导撰写参赛论文等;学校及各院系协同合作,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7、课程特色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促教学;主讲教师专业基础扎实、思想活跃、学术成果丰硕。在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平台上做到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素质提高,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强课程实效性;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提倡以学术精神为主导的自由活跃的授课风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引导学生对国家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