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术交流 | 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坊”第三十四期:马克思和乌托邦主义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3-23

    2025年3月15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三十四期于文科楼225会议室举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教授应邀作题为“马克思和乌托邦主义的关系”的学术讲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主持讲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钊教授作评议,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畅作学术翻译。

 

戴维·麦克莱伦教授作题为“马克思和乌托邦主义的关系”的学术讲座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主持讲座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畅作学术翻译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思想家吗?”的论题展开。在讲座中,麦克莱伦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独特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这一颇具争议性的议题。讲座开篇,麦克莱伦教授直言:对于本讲座问题的回答,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如何定义“乌托邦”。

    从马克思自身理论出发,麦克莱伦教授指出,马克思明确反对将共产主义道路及其本质的构想归为乌托邦主义。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讨论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肯定其对资产阶级社会所进行的批判,但它们描绘了一幅“幻想的”未来社会蓝图,且具有“纯粹空想的性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乌托邦主义视“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

    为进一步启发对马克思与乌托邦主义关系的深度思考,麦克莱伦教授引入曼海姆和波普尔的观点。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指出“每当我们谈论乌托邦时,我们仅在相对意义上使用该术语,即指一种仅在既存社会秩序视角下才显得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在此,重点并不在于乌托邦的“幻想性”,而在于其可实现性。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认为乌托邦计划在遭遇顽固现实的挫折时,将会导致专制或极权政府的形成。麦克莱伦教授认为,波普尔的论证颇具说服力,但他所构建的这一抽象模型既不符合斯大林主义的实际情况,也不适用于马克思。

    麦克莱伦教授回溯西方思想中更广泛的乌托邦传统,多维度地分析了马克思的思想与乌托邦主义传统的异同。麦克莱伦教授先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出了马克思的思想与乌托邦主义传统的不同之处:

    其一,乌托邦主义思想家常把理想社会描绘成完美、静态的状况,而马克思则认为共产主义是动态发展的“现实的运动”。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其二,典型的乌托邦主义思想中的理想社会无时空概念,而马克思则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将在不久的将来于全球范围内实现的社会形态。关于这一点,可参见《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段。其三,乌托邦主义思想往往不关注可实现性,而马克思则详细规划了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如何支配并将继续支配社会发展的详细论述。其四,且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乌托邦主义思想家通常会详细描绘其理想社会的具体特征,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任何哲学都无法超越其当代世界。因此,马克思对未来的预测极为谨慎,对自己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着墨甚少。

    至于相同之处,麦克莱伦教授也明确表示,马克思的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至少与乌托邦主义传统相似的要素。马克思对圣西门及其社会构想表示极大的同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废除劳动分工的论述中也有傅立叶农业乌托邦模型的影子。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许多评论家还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发现了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千年主义假设的回响。

    经过以上分析讨论,麦克莱伦教授对“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思想家吗?”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诚如他讲座开场时所提及——关于此问题的回答,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如何定义“乌托邦”。麦克莱伦教授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乌托邦,第一种是理想、静态、完美且无法实现的社会图景;第二种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但如果情况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第一种观点专注于理论,第二种观点则专注于实践。麦克莱伦教授认为马克思在第一种定义下并不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而在第二种定义下,其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尚不明确,需看历史唯物主义所倡导的实践是否能导向共产主义社会。

 

讲座现场

 

    林钊教授对麦克莱伦教授的精彩分享进行了评议。他认为,麦克莱伦教授在中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他的多部著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他的工作值得中国学者深深的感谢与尊重。他提出麦克莱伦教授在讲座中的两个观念值得深思:其一,与马克思的理论相比,资本主义反而是一种乌托邦。因为资本主义塑造了一种不断生产着物质和欲望的机制,并且自认为物质和欲望的生产是可以和谐地相互促进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种幻想。资本主义以欲望为目的,而与之相对的共产主义则以满足需求为目的,因此共产主义才是更可持续的、更现实的;其二是资本主义作为乌托邦的表现是其推崇技术崇拜。而在这幅技术主义的图景中,并没有道德的地位。过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也都表明,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外在世界的丰富与人类内在世界的丰满并不同步。当资本主义仅仅把美好生活寄望于外在世界的改变时,这何尝不又是一种乌托邦?

    评议尾声,林钊教授向麦克莱伦教授提出了两点疑惑:其一,马克思受社会主义传统的影响确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般深刻吗?能达到与黑格尔、亚当·斯密、卢梭相提并论的地步吗?其二,在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尚未被动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使人类社会离美好生活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钊教授作评议

 

    面对林钊教授提出的两个问题,麦克莱伦教授一一作出回应。关于第一个问题,麦克莱伦教授通过比较分析马克思思想与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思想的相似之处,并基于思想发展往往会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普遍原则,他表示,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思想传统还是有着很强的传承性。关于第二个问题,麦克莱伦教授的观点比较开放,他认为人工智能是有可能指向美好生活的,但这是处在人类要对人工智能进行合理控制的前提之下的。对比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的不同体制,他特别指出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在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上,中国也居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在交流讨论环节,麦克莱伦教授就需求与欲望的区分、如何看待恩格斯关于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为实现共产主义可以努力的方向等问题都作出了详细的回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非凡。

 

与会师生热烈讨论

 

    沈成飞院长为本次讲座作总结,再次向莅临现场的麦克莱伦教授致以诚挚谢意,同时沈院长热情发出邀约,热忱欢迎麦克莱伦教授在未来有机会再度到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作讲座总结

 

讲座结束后师生与麦克莱伦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