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术交流 | 黄道炫教授主讲“中国式现代化论坛”系列讲座第一期:日记中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5-21

      2025年5月18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论坛”系列讲座第一期于文科楼310室举办。北京大学历史系黄道炫教授作题为“日记中的历史”的学术讲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帆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黄道炫教授发言

 

  黄道炫指出,日记作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把握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底核”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日记史料,能够帮助研究者回到历史现场,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事件、了解事件的全貌并揭示历史人物的性格。黄道炫从竺可桢和徐光耀的日记讲起,认为日记中的称谓等细节能够反映当事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揭示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他指出,将历史人物不愿“明言”的话“说”出来,一方面要组织材料,将材料叙述与历史背景进行比对,另一方面要基于研究者的生活经验和对人性的理解,充分挖掘材料背后的内容。

  黄道炫对比了孙寿珊和王恩茂的日记,指出不同日记可以验证同一史实,日记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保持怀疑的态度,认真鉴别史料。我们要不断训练阅读材料的能力,培养完整的历史认知,才能做出公平合理的研究。黄道炫强调,历史中“两难”的问题是常态,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要放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正视历史的复杂性,才能更好地解释历史。

  黄道炫解读了胡一川和杨思一的日记,指出日记能够在“无意”中透露信息,相较于“有意”信息可能存在的刻意引导,那些不加矫饰的信息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真实的状态,因此在研究中应当注意挖掘其价值。讲座最后,黄道炫强调要以谦卑和敬畏的心态面对历史,慎重作出结论,并就相关问题同与会师生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姜帆向黄道炫致以衷心感谢,并对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历史学研究与人的研究密切相关,讲座从史学研究出发,从日记中人的生活感受和真情实感引导我们阅读和分析史料,让与会师生感受到了人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更为我们如何学好中共党史、做好历史研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