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术交流 | 宋学勤教授主讲“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二十一期:大历史观的历史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5-05-26

      2025年5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道路与文明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百二十一期于文科楼310室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宋学勤教授作题为“大历史观的历史与逻辑”的学术讲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寿松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宋学勤首先梳理回顾了大历史观的历史。她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大历史观。在党史研究中,要把握好大历史观与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联系。大历史观强调超出局部视域,放大历史视矩。因此在研究中,不仅要看到事物本身,还要看到事物局部对于整体的意义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宋学勤强调,大历史观是一个具有较长学术史历程的标识话语,并介绍了大历史观的两种主流取径和学界明确标榜“大历史”的三股力量。

随后,宋学勤阐述了大历史观的三重逻辑。首先,大历史观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大历史观的生成之基;其次,大历史观服务于正确党史观的构建,是为了让正确党史观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最后,大历史观具有鲜明的中国关怀,具备世界眼光和全局意识,追求“大党史”的宏伟图景。

宋学勤以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为例,探讨了大历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运用。她指出,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改变和创新中国社会的历史。书写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需要认真寻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揭示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

谈及如何以大历史观拓展中国党史研究的视野,宋学勤指出,大历史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方法,更是指导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准则。在此意义上秉承“大历史观”,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政治现象与党的政策设置切入生活,在社会效益的意义上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实际效能。以大历史观拓展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视野是学科繁荣发展的必然。中共党史学要想回答好“人民之问”,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变迁与民众诉求之间的张力,准确了解和把握民众所需所盼,确立学术研究议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在“社会”中重新理解政治,在感知“社会变迁”的同时,感悟“何以变迁”,探究其背后的动因。最后,宋学勤分享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框架及思考进路。

黄寿松向宋学勤致以衷心感谢并作总结。她表示,宋学勤此次讲座既深刻阐释了大历史观的历史与逻辑,展现了对大历史观的整体性把握,又在具体议题上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洞见,更通过启发式设问开辟了更多值得深耕的研究领域。在大历史观与党史研究的融合维度,宋学勤系统性地提出了兼具方法论创新与现实价值的学术主张。讲座气氛热烈,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