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术交流 |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名家论坛”系列讲座第一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基础
发布时间:2025-09-30

  2025年9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名家论坛”系列讲座第一期于文科楼410会议室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哲学分析》杂志主编成素梅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基础》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珍教授主持。

  成素梅首先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解读视阈及其局限性。她提出,现有的解读视阈难以切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时常陷入“以文本解读文本”的循环论证困境。工具主义的技术观难以解释当代技术的演变,如果我们立足于过往经验来探讨未来,就会陷入简单性思维或线性思维。她强调,新质生产力中“质”的概念,使其与过往的经济概念中的生产力不同。这一“质”奠基在以人为本之上,需要从人文维度来理解与阐释。
  成素梅提出,智能革命推动生产力三要素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重构。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资料自主化、劳动对象数字化的三大改变,形成了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生产流程,更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志着人类社会向智能文明迈进。

讲座现场

  成素梅还讲解了智能化给人类带来的“人的精神技术化”和“人的身体技术化”问题。她提出,智能化社会并非让人类放弃劳动,而是在扩展劳动定义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将对兴趣的追求与成长的愿望内化在劳动过程中,让劳动本身变成由内在价值驱动的活动,促使人们以休闲的心态来从事劳动。在智能化时代,劳动内涵从物质导向拓展至精神导向,劳动、成功、自由等概念被重新诠释。她认为,当前正迎来“自然人”到“技术人”的第三次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需要重视其两大前提中的人文前提,充分挖掘“质”的深层内涵。

  李珍在总结中提出,成素梅的报告视角独特、思想深刻,她突破传统解读局限,以人文维度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阐释智能时代下劳动与人的深刻变革,极具启发性。随后,成素梅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答疑,讲座在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