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主办的“大社科讲坛·跨界视野”第22期在文科楼310会议室举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二级教授,井冈山大学副校长王海军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解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雪莲主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对王海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伊始,王海军教授说,从2023年至今,“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不同学科在科研教学中共同关注的议题,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研究与深化?他从“机遇与挑战”双重解析的视野出发,对其中重点问题进行辨析:
第一,把握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世情方面,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但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很多,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黑天鹅”事件频发、国家治理制度弊端日益显现。国情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党情方面,新时代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问题未彻底解决。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式现代化”。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时代需要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产为主转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第五,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下,我国第一次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同一起跑线上。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力量磅礴发展,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二,高被引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二,全球创新指数位居第十二位。
第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是驱动之双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发展和安全要同步推进。强调大安全观念,涉及到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太空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核安全、极地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深海安全等方面。

在对话过程中,王海军强调了阅读和实证研究在学术探索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广泛阅读是发现问题、深化理解的基础;还讨论了学术研究中面临的挑战,鼓励青年学者应基于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从多角度探索问题,并鼓励学术创新,以促进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此外,他还提醒个人发展与学术追求的平衡,强调党性修养和个人成长并举的重要性。

胡雪莲在总结中提出,王海军教授从世情、国情、党情的角度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容既有理论思考也有实际分析,既从中国出发,也有世界视野,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讲座在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