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座论坛

讲座论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术论坛暨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百年传承专题展开展仪式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25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11月7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术论坛暨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百年传承专题展开展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文科楼225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部共同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

 

开幕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主持开幕式。郑跃副校长代表学校,对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百年校庆贺信,指出中山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百年的中大,要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次论坛为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搭建了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

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主持会议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李辉教授代表学部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两个一级学科,为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同时在学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办学空间、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取得了快速发展。祝各位专家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碰撞出高水平成果。

中山大学社科学部副主任李辉教授致辞

 

  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艳副教授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致中山大学百年贺信一周年、全党全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山大学即将迎来新百年征程第一个校庆之际,“风展红旗如画: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百年传承”专题展开展,正当其时,很有意义。在新百年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艳副教授致辞

 

  借这次学术论坛契机,举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会的成立仪式。中山大学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校友会黄瑞敏秘书长宣读学校《关于同意成立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会的批复》,并希望马院校友会紧密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地方、服务国家,为校友和母校共同发展搭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中山大学校友会黄瑞敏秘书长宣读批复

 

     随后进行“研马信马,不负韶华”——2025年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典著作赠予仪式。与会专家向新生代表赠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鼓励学生研读经典,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经典著作赠予仪式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第一环节由李辉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柳建辉教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阶梯式递进的系统工程,强调需作为系统工程统筹处理多重重大关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阐述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着重剖析了社会号召力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聚焦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深入解析了其核心内涵与建设路径。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提出文化强国六大指标体系,强调需涵盖文化创新活力、公共服务、文化产业及公民素质等关键维度。武汉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深刻论述了党的自我革命深刻内涵与历史逻辑,阐明其为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与战略举措。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家庆教授总结了“十五五”规划蕴含的“顶层设计”与“阶梯递进”相衔等治理智慧。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系统阐述了科学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包括目标与问题导向统一、系统与辩证思维结合等原则。

  

  主题报告第二环节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明华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六个方面概括和阐述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突出特点和亮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树荫教授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强调需保持历史耐心与忧患意识,通过团结奋斗达成目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卫平教授剖析了“十五五”规划擘画发展蓝图的思想逻辑,强调其为实现强国战略和现代化目标提供根本遵循。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深入探讨了党的自我革命提出的时代背景、多元实施手段以及系统化运行机制。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通过论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等,对“十五五”规划进行了系统解读。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臧秀玲教授探讨了提炼马克思主义标志性概念的方法论挑战,提出需在深刻的理论张力中进行辩证统一的理论建构。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文昭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的大国优势两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进平教授从哲学视角探讨了文化创新的内涵,强调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分会坛

  分论坛一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鲍莉炜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主持。

  

分会坛一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从“时与势、危与机、立与破、稳与进、量与质”五个辩证维度,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承上启下关键阶段的历史方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教授认为,赓续中华文脉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支撑,其意义体现在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等方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尤琳教授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基层党建的逻辑和进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群玉教授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论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等。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教授着重阐释提高党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从创新角度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立彬教授侧重阐释了涉农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工作成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需坚持“两个结合”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论坛二以“坚持人民至上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赞鹏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童建军教授主持。

分会坛二

 

  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理论分社副社长胡蔚婷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出版工作谋定了价值目标和实践方向。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娜教授诠释以人民至上为根本范式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丽娟教授阐释AI赋能融合出版业的理想图景、现实审视与治理策略。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红教授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十五五”时期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进行了定位和定标。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旺副教授提出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巩固文化领导权,促进民族复兴和文明交流互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申斌副教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联诠释人民至上。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米占民副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将现代化简单等同于物质积累的片面认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教授提出人民民生问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望华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既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的体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银平教授指出制度跃迁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落到了实处。

 

  分论坛三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高级编辑张博婉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珍教授主持。

  

分会坛三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祝黄河教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十五五”规划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指出五年规划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教授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周琪教授阐释了建设有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谢迪斌教授分析了“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面临的五大风险及提升应对化解风险的能力。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指出“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教授提出,新时期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强化思想引领、文化建设与传播,以坚定理想信念、服务社会发展。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平华教授强调了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寿松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人权保障道路,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欣荣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既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类星际发展的潜在工具,也在当前“资本逻辑”影响下构成生存性威胁。

  

  论坛结束后,参会人员参观了“风展红旗如画: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百年传承”专题展,通过珍贵史料与陈列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山大学的百年传播与发展历程,深化了对其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