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百千万工程 | 探寻石头河畔的记忆——我院“百千万工程”实践团队赴惠州大亚湾开展村史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4

  为响应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号召,助力乡村文化传承,6月29日至7月5日,我院“塘布村村史记录队”一行七人前往惠州大亚湾西区街道塘布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村史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研旨在为面临整体搬迁的塘布村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团队最终撰写完成《石头河畔的记忆》,全方位记录了这座村庄的百年历史。

  6月29日,实践团队抵达塘布村,与村委班子成员举行见面会。会上,村委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塘布村的基本情况、历史脉络及当前面临的整体搬迁现状,为团队后续调研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会后,团队对村委副书记黄敬华同志进行专访,黄敬华同志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地讲述了塘布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让团队成员对村庄有了初步的认识。

 

与村委的见面会

 

  7月1日,正值党的生日,实践团队前往叶挺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纪念馆内,团队成员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以及详细的文字介绍,深入了解了叶挺将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以及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这与塘布村作为革命老区、众多村民曾参加东江纵队的红色历史形成呼应。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塘布村红色传统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为后续挖掘村庄红色记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背景支撑。

  

实践团在叶挺纪念馆合影

 

 

  6月30日始,实践团队兵分多路,陆续采访了村支书何海波同志、历任村支书、现任村委成员、村民代表以及村内企业代表等多位了解村史的人士。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秉持“以诚待人,真心求教”的态度,与受访者深入交流。村里的同志们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塘布村记忆,从个人成长经历到村庄重大事件,从传统民俗风情到产业发展变迁,将塘布村的故事娓娓道来。

  

采访村支书何海波同志

 

采访老支书何立强同志

(1969-1979任塘横大队党支部书记

 

  塘布村作为绵延三百余年的客家村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采访中,老党员们深情回忆了塘布村先民从河南、江西、福建等地迁徙而来的历程,讲述了客家方言、传统节日、特色饮食等民俗文化的传承;革命先辈的后代则讲述了塘布村群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与东江纵队等革命队伍,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红色故事。

 

采访革命后代李必胜同志

  

  同时,团队也关注到塘布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到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招商引资,再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印记。特别是从1999 年开始的招商引资,让塘布村从以农业为主的村落逐渐向工业化转型,这一过程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转型难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队始终注重将书斋中的理论与村庄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对塘布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村庄发展背后的深层逻辑,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整体搬迁中保护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

采访塘布村卫生站黄医生

 

  实践团队尤其关注塘布村当前面临的整体搬迁。团队详细了解了村民对搬迁的看法、诉求以及担忧,记录了安置区的规划建设情况。许多村民表示,既期待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又担心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熟悉的生活环境,更忧虑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团队在《石头河畔的记忆》中专门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经过七天的深入调研,实践团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了《石头河畔的记忆——塘布村史留痕》村史报告。该报告涵盖了塘布村的客家记忆、解放前的红色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变迁以及新时代的发展现状等内容,图文并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塘布村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精神。

 

 

村史报告剪影

 

  此次塘布村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塘布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塘布村的发展,为村庄的文化传承和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