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决策部署,7月7日至11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陂’而来”实践团赴清远连州东陂镇开展2025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三下乡”社会实践。此次调研旨在串联散点资源,创新活化路线,激活红色引擎,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文旅品牌和路线,为东陂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调研首日,团队将冯达飞纪念馆与省立文理学院办学旧址作为了解东陂红色文化的起点。在冯达飞纪念馆,团队成员聆听冯达飞生平事迹,深刻体会“达飞”之名中“矢志革命事业,飞达共产主义”的精神内涵。在冯达飞故居,团队成员深刻感悟了家国之情如何在此生根发芽,成为冯达飞将军投身革命后矢志不渝的精神原乡。
随后,团队参观省立文理学院办学旧址。在双桂广场,回望省立文理学院在抗战烽火中两度迁此办学的历程;在东茂祖厅,想象学者们研讨学术、续写教育薪火的场景;在校训墙前,感受历代教育者始终坚守的育人理念;在大力书舍,为郭大力首译经典、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事迹所动容。充实的研学使团队成员收获满满,找准了活化红色旅游资源的切入点。
一、擘画文旅蓝图,瞄准“关键痛点”
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走访,团队形成了对东陂文旅路线的初步规划。调研次日,团队成员赴镇政府与东陂镇团委专职副书记梁嘉裕进行座谈交流。梁嘉裕点明东陂文旅发展的核心优势——红色底蕴深,景点密度高,串联活化得天独厚。
近年来,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东陂镇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但其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问题与挑战。结合实地体验,团队指出了目前的发展“痛点”:景点间交通接驳有待完善,特色文旅的宣传声量不足。因此,破题关键在于多维发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更多人知晓东陂的魅力。
梁嘉裕高度肯定了团队呈现的旅游路线规划,提出了完善景区讲解稿、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和拍摄宣传视频等需求,并展望了东陂镇的文旅发展蓝图,希望将腊味、水角等地道风物与新IP形象结合,成为文旅融合的味觉名片。
带着对会谈内容的深度思考,团队继续在镇政府开展问卷调研。镇政府之行使团队成员深感基层工作的千头万绪与责任重大,团队将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为实际行动,努力为东陂文旅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苗新芽”
赴东陂调研之前,团队精心策划的“红色火种・家乡新芽”红色教育暑期活动,得到了东陂镇政府和当地小学的大力支持。7月9日上午,活动在东陂镇文化站成功举办。
在红色宣讲环节,团队成员生动讲述了冯达飞将军年少立志、投身革命的故事;在知识竞赛环节,同学们踊跃作答,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党史知识;在小讲解员培训环节,同学们自信满满,从红色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在手抄报环节,同学们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倾注笔端,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次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了解,鼓励他们继承先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报国之志。青少年是乡村振兴未来的希望,只有在心中播下服务家乡建设、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方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以少年之姿助力家乡文旅事业的发展。
三、山水花卉赋能,激活生态潜力
作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东陂镇的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调研期间,连州地下河景区为团队深入了解本地成熟文旅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景区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让连州的农文旅招牌愈发闪亮。
马头陂田园综合体是清远市“水经济”的试点项目之一。团队经调研了解到,当地巧用天然河道,在完善防洪体系的同时,结合农村发展和乡村旅游需求,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和茶盐古道历史底蕴,将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打造水陆联游的文旅新亮点。
四、走访街头巷尾,捕捉文旅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人民群众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也是当地提高旅游发展质量的动力源泉。调研恰逢墟日,东陂街市热闹非凡。团队成员兵分三路,在西塘村村委会、东陂村村委会、东陂镇市集走访,收集当地村民对东陂红色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地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实际影响力,为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积累了丰富思路和鲜活样本。
结语
2025年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在调研过程中,突击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百千万工程”之下东陂文旅发展的蓬勃脉动。未来,有“陂”而来突击队将汇青年之智、集青春之力,串联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助力东陂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有机融合,共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