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要闻速递|“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27

  9月13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文科楼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们齐聚康乐园,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成飞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副院长李珍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现场

 

  沈成飞在致辞中向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生们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本届论坛以服务学术、培育新人为宗旨,致力于为全国博士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沈成飞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学院自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深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现已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也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回顾了中山大学的百年办学历史,阐释了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时提出的“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训谕,展现了学校办学的深厚历史底蕴。他表示,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特别在本次论坛设置了专家点评、学生发言和互动研讨等环节,旨在用最优秀的师资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为青年学者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最后,他热忱欢迎国内外青年学者前来学习交流,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学术繁荣。

  主题发言由李珍主持,发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等展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秋良教授从探索的进程、容量扩充以及区域发展和总体布局三个维度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新方案和新实践,凸显了与西方不同的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和路径方法。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华教授从概念界定、关键视角和历史经验三个方面讨论了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思考,强调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和价值,也是认识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视角。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青教授从世界历史视角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质与深远意义,他分析了其形成所依据的原初境况和现实条件,结合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规定和世界历史意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牧云副教授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提出美国馆藏文献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支撑与学术生长点,她分享了多个文献资源,强调这些文献对于突破研究困境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重要学术价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从“第二个结合”的创新视角系统阐释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他通过剖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核心要义,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卓越实践。

  博士生报告分3个会场共同进行。参会同学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培育时代新人”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和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研究活力与学术素养。各会场评议老师们对每篇论文都给予了专业细致的点评,在肯定研究成果创新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为同学们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分会场一现场

 

分会场二现场

 

分会场三现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燕主持闭幕式暨颁奖环节并做总结。论坛组委会从142篇投稿中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郭燕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了论坛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时代课题所展现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对与会专家、评议老师及会务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她鼓励广大青年学者以本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一等奖获得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高级编辑张博婉合影留念

 

二等奖获得者与华南理工大学张冬利教授合影留念

 

三等奖获得者与中山大学薛蓉副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