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荐读 | 高国连、李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40年:历程、省思及进路》(学术期刊转载)
发布时间:2025-06-1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刊发我院教授李辉、博士生研究生高国连文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40年:历程、省思及进路》。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旨在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现状及其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合乎规律性、具有针对性、发挥实效性的重要依据 。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从命题提出、命题分化到命题完善,历经理论建构期、综合发展期、深入创新期等阶段,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面临“分化”还是“综合”、“移植”还是“自主”、“外部化”还是“内部化”等发展选择,在体系化建设、科学化水平、现实性指 导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新征程 ,亟需系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主知识体系,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范式科学化,深入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4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历程;省思;进路 

 

全文转载如下: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重点聚焦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础性研究。40年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学科化、体系化的进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经过理论建构、综合发展、深入创新等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跨越式发展的基础。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新论断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深化学科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回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发展历程,审视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发展进路,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夯实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发生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历程

  

   40年来,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私营企业主、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网民等新兴群体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断分层分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逐渐细致深化。目前,围绕“研究什么”“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问题,历经命题提出、分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勾勒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图景。

   1.命题提出与理论建构期(1984—1999年)

   调查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调查研究的传统。毛泽东指出,“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作为一项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才被明确提出来的。当时,《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起“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大讨论,不仅提出“研究掌握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一门科学”,还明确强调“无论进行哪一种形式的教育,都必须研究教育对象”,将教育对象研究视作思想政治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的重要一环。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开始迈上知识化、学理化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后,学界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材建设,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础理论的建构。1984年,上海市高教局主编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较早设立了“教育对象的科学分析”专章(该章早在1982年7月刊发在《上海高教研究》期刊)。随后学界陆续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著作,普遍以“专章”的形式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概念、内涵、特征、类型、规律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问题。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概念使用上,除广泛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概念外,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等概念。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涵界定上,从最初认为“工作对象是人,是千百万群众”,到认为“重点是把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作为我们认识、改造的对象”,再到提出以“人格”为对象。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类型结构上,提出从年龄、职业、文化和认识水平等不同维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类型,其中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是重点对象。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意义上,存在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环节的角度,还是从活动实施、主体性发挥和科学研究等不同角度的认识。五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法、身心特征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方法等。到上世纪末,以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基础性框架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领域研究、群体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开始形成。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领域研究初步显现。随着《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讲话》(张俊南等,1986)、《职工:企业的主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十讲》(万井容等,1989)、《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纲要》(陈开铭等,1993)等著作陆续出版,研究了企业职工的特点、类型等内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的重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曾德聪,1983)、《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市高教局,1984)等教材、著作,剖析了大学生的生理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等问题。此外,为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谈新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韩喜凯等,1983)、《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范例》(赵业龙等,1989)等著作陆续出版。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研究开始出现。比如,针对青年群体,一批学者提出亟需成立一门专门研究青年的专业课,黄志坚、邱伟光、金国华等学者陆续推出《青年学》《青年工作学》《现代青年学》等著作。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交叉研究开始萌芽,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科借鉴为主。一批学者尝试借鉴心理学理论阐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王树茂,1986)、《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邱伟光等,1989)等著作陆续出版。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以一般性的理论建构为内容导向,以原理类专著、教材为载体依托,领域研究、群体研究、交叉研究初步形成,为对象研究的学理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2.命题分化与综合发展期(2000—2012年)

   新世纪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群体的分层分化,加强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思想政治教育要“区分层次”成为重要任务。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快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不断增多,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呈现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分化促进各个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综合促进各个领域向横向范围延伸,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形成了各个领域的立体交错的发展模式。”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分化与综合。一方面,聚焦特定主题、特定领域拓展研究内容。邱柏生在《思想教育接受学》中较早提出并系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罗洪铁编著的《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杨晓慧撰写的《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提出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研究;廖小琴撰写的《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研究——小康社会进程中人的发展图景》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朝着学理化、体系化的方向深化研究内容。以郑永廷、张耀灿、骆郁廷等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理论反思,主张借鉴现代主体性哲学理论,突出客体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转向、主体性德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等新范式。以童彭庆、王新山、杨芷英、姜相志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张吸取现代科学成果特别是心理学的最新成果,甚至提出“应另建立一门分支学科(作者建议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去专门研究……条件成熟时,完全可以建立一门分支学科来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研究分化与综合。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新阶层不断涌现,分众化研究是大势所趋,“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军人政治工作研究等”。以青年研究为例,青年学理论研究迎来繁盛期,其学科性质、学科理论不断明晰与完善;共青团、团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地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以党团干部、科研工作者、高校辅导员为成员结构的专门化研究队伍逐渐形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领域研究分化与综合。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全球化与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延伸,亟需加强新兴空间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郑永廷等人撰写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较全面地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及其实现问题;曾令辉撰写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尝试分析虚拟空间中人的新情况新特点;王凤歧等人主编的《经济全球化与二十一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早涉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变化的问题。

   在前期基础性研究框架的指导下,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主要是开展进一步学理化论证和专题化发展工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现整合化趋势,在原理类教材中逐渐由最初的专章讨论演变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等章节,甚至归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要素之中,呈现出精简化的趋势。

   3.命题完善与深入创新期(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变局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被置于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先后提出“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等,强调把研究重点聚焦到“规律”问题上来。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步入体系完善与深入创新期,呈现由理论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进入体系完善与深化发展期,在完善基础理论、拓展研究论域、更新研究内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界陆续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宋锡辉,2012)、《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孙其昂等,2015)、《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纲》(王立仁,201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廷,2016)、《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壮海,2023)等著作、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做了系统回顾与深化发展。刘新全、张军琪、于泉蛟、徐永赞、张欣等学者,对前一阶段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大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此外,应对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覃小林、屈陆、陈文娟、杨芷英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贾兆帅、韩丽颖等学者分别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数字青年”、“00后”大学生数字化发展的内容结构和总体特征做了全面分析与深入调查。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进入反思重构与创新发展期,特别是研究理念与方法由宏大叙事向个体微观叙事转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强调深入人的思想内部。孙其昂教授强调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由人这个总体性的对象进入个人这一人的组成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尝试。”张艳红等人则从概念反思层面提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内在的功能性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容研究转向微观现象阐释。围绕思想政治状况、网络舆情、社会思潮、亚文化、代际特征等研究主题,先后打造形成多个研究品牌和研究平台。在思想政治状况方面,教育部每年组织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编撰系列《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部分省市、高校组织调查并发布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状况报告,比如,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组织研究和出版《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此外,教育部社科司等部门先后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学生思想理论困惑”等问题,组织专项课题研究、出版系列著作;中宣部每年组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在网络舆情方面,各省相继成立网络舆情调查与分析研究中心,《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潘清泉,2015)、《中国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与实证研究》(向志强,2023)等著作相继出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方法突出回到个体。肖峰等人提出要避免研究中的主观性问题,区别于以往从已有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观点来看待青年,主张采用“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让青年如其自身所是地显现出来。项彪等学者提出“把自己作为方法”,主张从经验事实层面入手,回应当下青年人的问题。林楠等人提出“以青年叙述的故事为载体,以青年现象为叙述的对象,以诠释青年语言行为意义为旨归”。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深度下沉和广泛运用,吴满意、黄欣荣、卢岚等学者强调要突破传统经验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研究方法,致力于运用数据驱动的“数据画像”,实现精准识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重心从理论的宏观建构转向现实的微观阐释。不仅有元理论方面整体性建构的著作、教材,还有一大批面向青年、聚焦问题、回应现实的专门性著作、学术论文等,突显了体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省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也逐渐暴露出在体系性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及现实性指导等方面的局限性。

   1.“分化”还是“综合”:研究体系的系统化整合有待加强

   综合研究,致力于形成整体性的研究体系,旨在构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的理论学说,是一项研究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构建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处在分化研究占主导、综合性研究欠缺的发展阶段,研究体系的系统化整合仍有待强化。首先,系统化整合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理化进程中,学者们围绕“研究什么”“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初步形成了体系性的研究。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有体系中研究宏观方面多、研究微观方面少,研究教育传导多、研究接受机理少”。截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仍主要以章节的形式散见于相关著述中,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专门性研究著作。其次,分化研究占主导。21世纪以来,伴随着各领域、各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化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命题不断分化,逐渐形成以共青团、学校、企业、社区等为组织依托,以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党建工作者为核心的队伍支撑,围绕青年、老年、军人等特定群体的研究体系。这种分化研究的现象,在推动理论与实践专门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理论的体系化进程。一方面,个别化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有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研究范围存在窄化趋势,不少研究局限于青年学生群体,对职工、居民等其他广泛的社会群体关注不够。另一方面,碎片化研究较多、体系性建设有待加强。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热点难点问题,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知识生产的重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各个子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并进一步加强整体性理论体系的建构。

   2.“移植”还是“自主”:研究范式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范式是研究的背景、视野、视角、思路和方法等的整合,对研究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丰富性以及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内隐性、动态性和个体性,要求构建全面、丰富、自主的研究范式,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在寻求符合自身特性的自主研究范式的问题上,经历了较长的探索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工作形态”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主要停留在自发探讨、依赖经验总结的阶段。然而正如杜威所言,“纯粹的经验思维的种种缺点是明显的,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它具有引出错误信念的倾向;它不能适用于新异的情境;它具有形成思维懒惰和教条主义的倾向。”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力求超越传统经验分析范式。但由于学科建设早期“主要采取依托式发展模式,即依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思想资料,进行自身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也相应转向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所谓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是指从切身体验出发,通过归纳分析、概念演绎、逻辑推理等揭示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在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以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为目的,以理论化建构作为研究科学化的发展取向。一些学者们主张采用推理、演绎等逻辑证成的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借鉴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形成了《大学生人格学》(陈秉公,1989)、《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张世欣,2006)、《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问题研究》(屈陆,2021)等研究性著作。但是,这种从逻辑推演、理论推论、知识证成出发的研究范式,在加强学理化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学院化”的研究偏向。

   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主张借鉴自然科学的标准、理念、原则和方法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科学化,以超越过往经验总结、理论推理和逻辑证成的研究范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与SPSS软件应用》(戴艳军等,2002)、《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戴钢书,200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佘双好,2010)、《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王涛,2010)、《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理论与实践》(罗亚莉,2021)等著作、教材陆续出版,“扎根中国‘田野’”“实验思政”等新范式接续涌现。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方法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工具、轻价值”“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从“经验取向”迈向“理论取向”、转向“实证取向”,大大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科学化进程,但仍未真正形成多元成熟的自主研究范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范式从“移植”走向“自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范式的科学化,仍然是一项有待持续推进的工作。

   3.“外部化”还是“内部化”:研究结果的现实性指导有待增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内部化,是指“要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内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信息,而不是做旁观者,甚至是远距离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当前,学界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研究仍拘泥于主观经验和抽象概念等外部化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深入程度有限,存在现实性指导有待提升的问题。据统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中传统研究方法的运用比例虽有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量化研究方法比例有所增加,但上升幅度并不大;质性及混合研究方法比例偏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现实性指导不足主要表现在转化力和阐释力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的现实转化力有待提高。抽象理论的宏观建构与生活世界的实际运行之间存在着差距,若不加以阐释、宣传、普及和推广,则会造成理论研究自说自话,理论成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的现实阐释力有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发展着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心理、问题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前,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仍存在依循传统教科书结论的现象,有待于将认知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及时融入并加以有效运用。时代更迭背景下,人的思想行为的新变化、新特点有待深入阐释,并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比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不断进入日常生活领域,人们的生存方式、认知方式与实践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时代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有待深入把握,“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等新现象、新问题有待深入阐释。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深化进路

  

   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亟需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时代呼唤的理论命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和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核心的知识构成体系和知识生产体系成为解答这一命题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亟需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大命题,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离不开作为基础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创新。

   1.系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主知识体系

   理论是学理化、体系化的知识,既包括静态的知识构成体系,也包括动态的知识生产体系。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识构成体系、知识生产体系,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体系建设不足的有效出路。

   一方面,要完善以人的思想行为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构成体系。所谓知识构成体系,是指知识要素、内容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逻辑关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在核心概念凝练、基础理论发展、重要学说创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略显不足。因而,如何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知识构成体系,是系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构成体系的迫切任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内核。从政治人假设到未完成的人假设,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容,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不是研究人的全部方面,要突出人的思想行为并以其为中心项。二是合理划分知识分类,包括事实性知识、解释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划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体系的理论边界。三是完善以人的思想行为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构成体系,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要完善既扎根中国大地又秉持开放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生产体系。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经由历史的积累、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识生产体系,要在把握好积累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生产的要素、环节、过程、机制等。一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的现实阐释力不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为出发点,在现象阐释、概念凝练、关系判断、理论推演的过程中构建理论。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增强理论阐释问题的丰富性与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识生产既要继承传统教育实践理念,又要积极吸收其它国家、其它学科先进的理论。

   2.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范式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范式的科学化,强调摒弃经验本位、知识本位的分析框架,合理采用自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范式的科学化,要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主研究方法论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能力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理念原则、方法论及具体方法,这是推进研究范式科学化的内容实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比如思想分析方法等,但关于这些特有研究方法的“分析前提、分析工具、分析步骤等,有待于具体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明晰化和规范化,一是要加快推进研究理念原则的科学化。40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学者们构建了历史分析、辩证分析、系统分析、层次分析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分析理念和原则,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愈发认识到人的思想观念的复杂性,研究者需要树立复杂性思维。此外,大数据的深度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量化和关联性分析把握教育对象提供了可能。二是系统建设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明确方法选用的标准理念,注重研究环节、程序的科学设计,加大对具体研究方法运行机制的研究。三是注重具体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体研究方法,要符合情境性原则,根据对象的特殊性,构建合适的研究方法;还要回到对象本身,承认对象背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推进研究范式科学化的关键所在。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之初,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就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甚至将“社会调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教育与实操训练,个体科学研究能力的实然水平与应然诉求面临供需失衡,研究者深入社会现实、收集一手资料的经验性研究能力,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由此,构建集“课程-平台-组织”于一体的研究能力提升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字素养,借助知识图谱、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最新技术,破解传统“数据不足”“挖掘有限”等问题。

   3.深入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创新

   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要避免“肌无力”的现象,就要直面问题提升理论现实阐释力,瞄准实操推进理论落地生效。

   一方面,直面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的现实阐释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要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数字化趋势。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认识、深刻分析人们数字化生存、技术化认知和虚拟化实践的特点和规律。回答主体之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要直面人们的思想困惑。比如,针对新时代青年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思想困惑,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本身存在的碎片化、实践乏力等问题,要积极寻求实践突破和理论攻克的有效办法。

   另一方面,瞄准实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落地生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论体系只有向实践转化,将理论研究假设与一线实际工作统一起来,才能确保理论研究的科学化与实践工作的高效化。这就要求形成“具体—抽象—再具体”的循环体制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由“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转变。着力于配套的体制机制的构建:一是建构专门的信息收集库,方便快捷地收集信息;二是搭建理论共建共享平台,构建集中组织的交流沟通平台。以高校为例,应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集中教研等方式建设教研共同体;三是打造实验田野,将成熟的理论研究假设运用于一定的“试验田”,以验证假设、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推动解决落地生效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