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2期刊发我院博士研究生徐凤临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像叙事的“意”与“形”》。
摘要:图像叙事指向了运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意”与“形”的统一,只有实现“意”之理性内核与“形”之感性能指的动态平衡,才能形塑“像教于无形”的铸牢新范式,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效度的解决方案。在现实性上,图像叙事的“意”与“形”,在“铸牢”的视觉建构中通过“以形表意”“转义生成”“意义释放”,使抽象概念具象为可感知的文化文本;“视觉劝服”的知识表征、“符号互动”的价值传达、“表意实践”的践行外化,形成了从认知认同到行为外化的闭环;综合运用视觉叙事手法、发挥共情叙事优势、构建立体多样的传播框架、切入生活场域,构成了图像叙事拓展的实施路向。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像叙事;“意”与“形”
  全文转载如下
图像叙事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语言”,指向了运用外显性的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意”与“形”的统一。其可视性、在场性和非线性等特质决定了图像并非单纯提供理解世界的视觉窗户,而且能通过叙事隐喻的视觉表征机制建构起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因此,图像叙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其“形”所呈现的“可见的”民族视像往往隐含着“意”所传达的“不可见的”认同指向。习近平同志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因而,从图像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图像叙事何以促进认同”的系统思考,亦是对落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目标的积极回应。当前学界以“图像叙事”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多集中于艺术学和传播学领域,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聚焦历史图像的民族身份认同分析;二是聚焦具体图像的意义建构及其原因分析;三是聚焦传播话语的认同机制分析;四是聚焦治理话语的优化方式分析。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趋势主要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解读共同体意识的图像化表达和传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价值力。但从推进研究阐释的深度而言,需更多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微观视角切入、典型事件分析等范式创新,以更好解答“铸牢—叙事”的作用机理与实现机制。基于图像“意—形”共律的叙事框架,本文围绕“价值转译—符号建构—认同生成”的叙事闭环,尝试揭示图像叙事“以形表意、以意塑形”的双向建构机制,更通过方法论层面的“符号萃取—意义锚定—传播增效”操作模型,为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兼具解释力与实践性的叙事策略。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像叙事的“意—形”结构
  唯物史观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本质上是引导民族成员通过现实生活实践感知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精髓,并在民族成员对共同体意识隐性存在向显性认知的转化中实现价值内化。图像叙事作为这一转化过程的媒介载体,其“意”与“形”的辩证关系,指向意识形态内核与视觉表意系统的深层互构。正所谓“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图像叙事的本质是通过“形”的可视化表达传递“意”的认同指向,而“意”的深度又赋予“形”以文化厚度,二者共同构成“铸牢”实践的意义生产机制。从内涵构成看,作为叙事内核,图像的“意”之维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精神纽带与文化基因,是民族集体意识的理性凝练,需通过具象化表达实现感性触达;作为表意系统,图像的“形”之维依托仪式符号的隐喻编码、历史图景的时空叠合、艺术形态的美学修辞,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文本。“以意赋形”“以形彰意”以及“意形互构”的叙事过程,具体表现为意义灌注与形象生成的动态统一,最终促使民族成员在“观象悟意”的认知过程中,不仅完成对共同体意识的符号化理解,更在“美美与共”的审美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
  (一)图像媒介内容呈现的“以形表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赖于加深民族成员对其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图像媒介内容呈现的“以形表意”首先是以相似性和生动性的修辞手法,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将共同体意识反映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相关信息呈现给受众,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作用于民族成员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民族明确的地域联系、共同的经济关系、交流沟通中的共同语言、涵化过程中的社会习性呈现出来,彰显“成员间有共同的意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同舟共济的亲密感”,明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符号意指,引导受众产生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联想与共鸣,作用于民族成员的理性认识。
  图像叙事的“以形表意”亦能够具象生动地将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呈现出来,这一呈现往往以小喻大、以少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正因为图像媒介内容呈现的互文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有直观性,能够跨越语言障碍的制衡促进跨文化理解,快速传达信息,激发受众的情感反应,其社交媒体图像、广告、艺术作品等可适应不同的传播场景,以达到形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因而,将图像叙事的内容呈现置于图像情境认知的作用范式里,有助于创设“铸牢”活动话语生产的“意象”和“意境”。具象之,图像叙事的技术构图往往通过合理的布局与安排,使内容呈现的画面元素围绕着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而展开,凸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根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场景,导引受众的视线;同时,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不同的象征定位、意义解读和情感诠释,进行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例如隐喻“喜庆祥瑞、热情奔放、英勇牺牲”的“中国红”、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绿色、象征着丰收场景的金黄色等色彩通常在这一叙
  事中得以运用;在光影处理方面,常以柔和的光线传达“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温暖和宁静,以强烈的对比呈现出“反侵略斗争战争场景”的壮怀激烈。
  (二)图像隐喻价值主题的“转义生成”
  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在唯物史观那里,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源自民族成员的现实生活,而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亦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具体到共同体意识价值主题的视觉隐喻,指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画面造型语言的征用,这一征用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再现民族成员的共同体生活。一方面,征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隐喻和转喻,进行“行孝尽忠”“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等共同体意识价值主题的隐喻叙事。另一方面,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概念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表达中浓缩为一个元素,将共建中华民族的情感特征在简洁的表达中得以体现,使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事实表达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共同体意识图像的“转义生成”在“铸牢”过程中的运用,往往借助民族成员熟知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实践去建构相对抽象的、上升到理性和自觉层面的概念体系。有鉴于隐喻是意义传达和建构认同的重要方式,当我们通过一个特定的隐喻来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时,就意味着我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在个体成员的内心深处植入了群体生活的文化世界。这一过程从转义生发的相似性入手,开启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隐含类比,完成从“源域”向“目标域”转换的概念形塑和观念理解。例如,以石榴“千房同模,千子如一”“紧紧抱在一起”果实样态的“源域”,延伸至“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基层认同与高层认同并育不悖”身份定位的“目标域”;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的“源域”聚焦中华民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目标域”;以“百花盛开、繁花似锦”的花园样态“源域”拓展至“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共生的群体推崇、“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目标域”。
  (三)图像语境象征叙事的“意义释放”
  象征是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或符号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在“意—形”结合的框架里,具体的概念构成、表达情境和言说方式链接意义理解的“环境”,构成了视觉建构的释义语境。审视图像语境的象征叙事,强调用具体的视觉符号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直达图像寓意的情感与内核,在“铸牢”过程中,象征叙事要求传播者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予以人格化和形象化,使人们在实际的关系语境中,尤其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中华民族作为历史生成与现代自觉并存的共同体,其历史根脉通过“长江黄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文化标识表达地理与血缘纽带;“国旗”“国徽”“国歌”等政治符号强化国家归属;“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意象则传递团圆、和合等价值理念。这些视觉资源通过象征叙事调动民族成员的感知、情感与想象,实现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呈现与意义释放。
  图像语境象征叙事的“意义释放”涵涉社会领域的视觉叙事和视觉领域的社会叙事,二者通过图像叙事象征的“意”与“形”,搭建起“感知相似度空间”,借此进行共同体意识意义表征的修辞实践。在这一空间中,共同体意识抽象的“道德观”“社会观”“宇宙观”“天下观”“人生观”“处世观”的价值内核,可以通过象征表达,以“崇德尚贤”“人民至上”“道法自然”“厚德载物”“知足常乐”“和而不同”等精神标识而显现出来,激发民族成员实践行为的意识化和意识观念的实践化。正因为象征叙事可以通过文化背景、上下文转译、情感联结等多种方式释放意义,“意—形”结合的“意义场”和内容表达的“话语域”无不彰显了释义语境对共同体意识价值传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例如都江堰、长城、布达拉宫等造型表意,“爱国”“革命”“团结”“仁爱”“勤劳”等观念表意,均聚焦了“事实上或想象中的联系,典型地表现某物,再现某物,或令人回想起某物”,在情境对话中有效提升“看”的叙事效果。
二、意形结合的逻辑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像叙事的内在机理
  图像叙事作为意与形协同作用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化、可传播的表达路径。从“视觉劝服”的认知导引,到“符号互动”的价值传达,再到“表意实践”的行为外化,图像在“意形结合”中推动意识由抽象概念向具体认同转化。通过构建系统性的叙事逻辑框架,图像不仅实现共同体知识的可视化再现,还增强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共情链接,最终促成价值观念的内化认同与实践养成。
  (一)以形导意:“视觉劝服”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知识表征”
  视觉劝服通过图像激发感知与理解,实现“以形导意”的认知引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像叙事中,历史记忆、民族文化与国家形象等内容被视觉化呈现,构建“多元一体”的知识结构。符号化与隐喻化的图像如民族服饰、传统节庆、自然意象等,
  不仅唤起文化认同,也强化命运与共的情感共识。此外,通过对权威图像的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处理,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结,呈现共同体的历史纵深与现实张力。
构建有效的“视觉劝服”体系进行“知识表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意”与“形”的结合,而且要深入识别“铸牢”的情感特征、情感起因,掌握情感唤起的方法,并通过视觉符号化、象征化与具象化手段呈现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这一过程不仅是视觉内容的再现,更是对共同体历史、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在操作层面,这一展现往往与民族成员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相勾连,通过“景物兼意入兴”“理入景体”“景入理体”等手法直抵他们的内心深处进行劝导。在这里,可通过人物刻画、色彩搭配、构图冲击等修辞手段的运用,以“各民族共居共乐共学”的人物造型讲述“多元一体的身份归属意识”,以“56个民族共建精神家园”的文化构图诠释“价值共生的群体凝聚意识”,以“脱贫攻坚”的视觉形象彰显“命运交融的利益共享意识”,加深受众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认同。例如2023年央视公益广告《汇聚》以新疆多民族果农共劳、56色“手牵手”动画与团圆餐桌特写,激活“血脉相连”的集体记忆;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通过凉山“悬崖村”搬迁航拍对比、独龙族直播带货特写等影像,具象化“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
  (二)意形共构:“符号互动”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传达”
  符号互动通过图像、语言、手势等符号交流实现意义共建。在图像叙事中,“意”与“形”共构实践共同传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理念。视觉符号如团结、奋斗、共享等主题意象,既承载制度性表达,也唤起情感共鸣。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与再生产,受众将图像所示转化为认知所信,从而将“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内化于心,达成共同体价值的情感传达与意义认同。
  运用“符号互动”的方式进行“价值传达”,涉及符号的表意与受众情感、认知的互动。在这里,视觉符号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事实”,而是以互动的形式来实现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和内化。这一过程强调了以受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视觉展演,即运用符号能指的冲击力和符号所指的感染力使“意”“形”结合的价值传递观之有形、触之有感。在操作层面,强调聚焦视觉组构的空间布局、元素关系、层次构成等要素,将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历史图像、英雄人物和代表性事件等符号置于公共空间、媒体平台等传播渠道中。尤其是宣传海报、政治漫画、艺术墙等视觉作品的创作,围绕“巍峨山川与丰饶土地”“为中华民族奋斗牺牲的民族群像”“大型庆典中的多民族代表”“精准扶贫助力发展的典型场景”“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等简洁而强烈的视觉符号,表达“国家认同、平等尊重、和谐共处、集体主义”等社会议题,通过这些符号的互动叙事,进行“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的价值传达,让受众在“看”与“思”的互动中产生共同体生活的联想与映射,推动受众从情感认同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三)形成于意:“表意实践”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外化”
  表意实践是“形”向“意”升华的过程,也是意义实现与行为引导的转换路径。图像通过构图、视角、叙事等技术手段塑造价值导向,如低视角强化权威、空间布局突显中心意涵、叙事结构引导时间逻辑,构建共识线索。它不仅传递视觉美感,更以文化符号引发观念认同。当受众在观看中感知、理解、接受并行动时,图像叙事便完成了从价值传达到行为外化的深层转化。
  以“表意实践”的视觉方式促进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践行外化”,关涉“意”与“形”结合的视觉叙事是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图像等媒介形式来促使民族成员将内化的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在操作层面,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表现共同体生活的具体实际,借助现代化的照片、插画、动态图像、电影制作等技术手段,将“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历史事实通过感性形式传递给受众,凸显民族成员在传统节日中的团聚氛围、展现工匠用传统技艺和现代理念共同创作的文化产品、展示各民族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场面、展演国家进步与普通人生活变迁的时代故事,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理念表现于他们见之于物的本质。例如2021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型融媒体AI修复节目《彩绘中国·觉醒》,首次使用4K电影级技术修复上色历史纪录胶片,勾连历史责任与当代使命;2023年举办的《丝路光影—“一带一路”摄影作品集锦》通过120幅照片讲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的多项成果,使“一带一路”具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和可参与的活动。二者以“感知—认同—行动”转化链,将宏观理念嵌入日常实践,实现“观象悟意”向“践形于行”的闭环跃迁。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像叙事“意形协同”的提升进路
  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当下,“意”“形”结合的图像叙事修辞“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材料”,能够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地阐发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图像叙事不仅承担着理念传递的功能,更在文化认同塑造、情感共鸣激发和社会行为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知情意行”的逻辑框架,提出应用图文并茂叙事手法、发挥共情叙事优势、构建视觉传播框架、切入现实生活场域等策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像叙事的提升路径。
  (一)应用图文并茂的视觉叙事手法,提升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赋意效能
  图文并茂是指“虚指符号”的图像与“实指符号”的语言之间的对话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意效能的提升,有赖于图像和文字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图像通常承担着直观呈现和情感激发的作用,而文字则为图像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背景和逻辑层次。图像与文字的整合,使得叙事过程更加生动、易于理解,提升了信息传达的效果,提高了叙事吸引力和认同说服力。
  其一,深度挖掘“图说”资源,激活图文并茂的参照联想。这不仅要挖掘共同体意识直观意义图像呈现的表层资源,以帮助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而且要挖掘文字解读、符号扩展和文化背景视觉呈现的深层资源,使受众深入了解“图说”背后的历史底蕴、文化构成和民族大义。如凝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反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群体共识的艺术风格,再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民族复兴场景”的表意形式,传递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道德情感与价值追求。其二,要充分发挥图像与文字在信息传递中的互补性,形成强有力的结构性合力。集成图像的直观视觉传递和文字的理性分析,将“各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表征、团结奋斗的演进趋势、携手共进的依存态势”形象化,结合感性与理性双重体验,实现更高效的传达。其三,应善用线性叙事,增强图像背后故事的因果关联,实现理解迁移。以事件的发展顺序和情感递进为线索,结合视频、音频、动画等多模态的表现形式,通过一组图像的连续性展示共同体发展和演绎的历史趋向,提升“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概念叙事的动态性与互动性,彰显共同体互文叙事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二)发挥感性直观的共情叙事优势,推进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共意动员
  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像叙事,应借用图像感性直观的共情叙事优势,积极运用视觉展演技巧和情感表达手段,贯通视觉叙事、历史记忆和文化构图的视觉修辞,通过叙事内容、符号和媒介的联动,增强图像人物、叙事情节与言说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受众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图说”共同体的情感内核。从“共情”到“共意”,关键在于运用视觉叙事中的情感要素激发民族成员的情感共鸣,并进一步将这种情感转化为集体认同与社会行动。
  其一,丰富图像“共情”叙事的基本文化认知。侧重亲情、团结、胜利、仁义等能够直接引发受众情感反应的元素为据,搭建“图说”展开的情感化场景,彰显“多元与一体共同律动的民族格局、发展共生的经济联系、相亲相爱的情感纽带”“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的共同体特质。集成“汉字”“兵马俑”“熊猫”“功夫”等象征符、“茶叶”“丝绸”“医药”“瓷器”等生活符、“唐诗宋词元曲”“书法”“剪纸”“中国画”等艺术符,建构图像叙事的文化象征,强化受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二,积极创设多元仪式展演,形塑持之以恒的共情空间。利用传统文化庆典和重要的政治仪式等方式,唤起受众的情感反应,形成图像、语言、音乐等多模态文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联动强化情感体验;通过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抗美援朝纪念碑等纪念空间的视觉运用,呈现共同体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象征的视觉形象,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对共同体的认同,强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联系。其三,采用“两面提示”策略,巧用“冷暖记忆”。通过图像叙事“意”与“形”的有效链接,交互表达呈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暖记忆”和再现民族创伤的“冷记忆”,促使受众在强烈的历史对比中丰富情感体验,在历史张力中强化受众的民族认同与现实自豪感,推动民族成员在“凝视”过程中自觉内化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在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的结合中进行共意动员。
  (三)构建立体多维的视觉传播框架,形塑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情境
  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认同情境的塑造是一个多层次的认知与情感互动过程,涉及个体对文化符号的理解与内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情境,依赖于一个立体多维的视觉传播框架,这一框架不仅要涵盖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内涵,还要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多重语境中灵活运作,深刻影响受众的情感与认知结构。通过精准设计和创新运用视觉传播策略与手段,图像可以在叙事性与象征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调动个体的情感共鸣与理性认知,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认同和广泛传播。
  其一,要综合运用视觉修辞方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呈现的灵活性、层次性和多元性。借助对比、并置、拟人等修辞手段,推动具有民族元素的图像资源(如“石榴籽”“大家庭”“大花园”)通过参照性加工与立体化整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原始固定、难以呈现和感知的抽象状态中解放出来,呈现更加生动和可触及的形态,促进图像流畅地转化为意向、进而转化为价值。其二,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视觉元素,创新性地展现共同体意识。如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鼓、二胡、秧歌、太平鼓舞等)与国际化的影像表现方式(写实风格、纪录片手法、超现实主义叙事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国际共鸣的视觉表现方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建跨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际化的传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三,有效利用数智化的视觉技术,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未来愿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聚焦高铁、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中华民族现代科技成果的文化形象用更直观、现代的方式呈现给全球受众,增强图像叙事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构建更具体验性和参与感的文化情境,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外延与国际共识。
  (四)切入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场域,催化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自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一个需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得以贯彻和体现的深层次文化构建过程。图像已不是被动静待观看的对象,而是能够左右受众知觉经验和行动的“引路者”。因此,图像叙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语言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具象化,提升其在个体生活中的感知力和参与感,从而催化民族成员的行为自觉。
  其一,“图说”共同体意识要将民族的宏观叙事与个体的微观叙事相结合,激发民族主体意识。宏观叙事提供高度与方向,塑造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微观叙事则注重细节与温度,将集体价值转化为个体情感。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图像叙事能够有效构建起共同体意识的多层次表达体系,在社会各层面推动民族认同的深度内化与广泛传播。其二,“图说”共同体意识要契合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视觉叙事要真正触及人心,必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以及情感需求。通过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融入民族成员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不仅能够增强视觉叙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还能推动民族认同在日常实践中的自然内化。例如通过地方文化、节庆习俗等元素,展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通过对普通家庭生活场景的刻画,传递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同心同德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内容,将共同体意识的深邃内涵,转化为人们都能理解和感知的生活语境。其三,对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涵进行“文化翻译”,通过视觉符号将政策话语、民族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大众话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仅停留在抽象的政策话语层面,容易使受众产生距离感。因此,图像叙事需要通过“翻译”将这些抽象的政策话语转化为更具生活性和可感知性的视觉符号。通过一系列人物塑造、故事构建、色彩搭配、时代主题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国梦”等话语转换为受众易理解、易感受的直观性图像,推动话语的自然流转,让每一位民族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理性上形成认同,进而推动行为的自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