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学思践悟 | 第二十七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4-06

  2025年3月28日晚,中山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习会”)在文科楼401室举办了第二十七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研读书目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本次活动邀请朱贞副教授主讲,王澳卫同学领读。

  

 

  研读会开始前,朱贞老师提出四个重要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

 

  1. 结合《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思考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历史的书写有何变化?

 

  2.《决议》制定的背景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 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有没有版本的差异?

 

  4.《决议》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澳卫同学在导读环节中首先介绍了《决议》的背景与意义。他指出,1945年诞生的《决议》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重要文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全党团结。《决议》的出台与延安整风运动密切相关,毛泽东同志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接着,他梳理了《决议》的主要内容,认为其全面总结了党成立24年来的成就与教训,特别是对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刻分析,并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贡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围绕《决议》的版本差异问题,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选集》中收录的版本在强调毛泽东同志历史作用、突出马列主义指导地位以及点名批判王明、博古等方面与1945年通过的原版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需求和政治考量,也为研究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视角。

 

王澳卫同学进行领读

 

  朱贞老师围绕《决议》和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历史背景与学术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书写上的转变。他提出,《决议》诞生自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对苏共经验的借鉴以及党内对王明错误思想进行清算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大历史观”审视党史问题,强调历史总结的持续性和科学性,为党史书写开启了从个体认知向集体决议转变的新阶段。朱老师进一步指出,文本在传抄和编辑过程中因政治环境、思想斗争及作者个人经历等因素,可能在措辞、标点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书写层面的问题,更是当时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反映。因此,研究党史文献时需追溯文本从手稿到定稿的演变过程,结合历史语境分析其政治意义。最后,朱老师探讨了《决议》的深远影响,指出其不仅是党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写作方式也对此后历史决议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最后,他特别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文献时需关注文本的写作背景、目的及版本差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朱贞老师导读  

 

  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围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与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使他们对《决议》的文本内容与重要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至此,第二十七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结束。

  

 

讨论环节

 

第二十七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