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学思践悟 | 第二十九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6-01

  2025年5月18日晚,中山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习会”)在文科楼310室举办第二十九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研读篇目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本次活动邀请龙其鑫副教授主讲。

 

活动现场

 

  研读会开始前,龙其鑫提出四个重要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

 

  1.毛泽东在1949年9月16日为新华社写的评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与之前写的四篇评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构成怎样的关系?

 

  2.如何理解《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唯心历史观”概念?

 

  3.为什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提及“苏维埃的学说和实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原则,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和党的组织方面,有相当的影响”?毛泽东对此是怎样分析的?

 

  4.《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及《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文章,对当前应对美国发动关税战有怎样的启示?

  

研读会上,龙其鑫指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对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总统杜鲁门的信的5篇评论中的一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近代中国国情和革命进程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并对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信背后的资产阶级唯心历史观进行了有力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龙其鑫强调,毛泽东的这篇评论,与此前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形成思想呼应,主要讲明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为了更为立体和具体呈现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龙其鑫通过详细介绍陶行知与胡适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分歧和论争,以及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史观差异,指出近代中国一些文化人士在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美国的认识上确实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毛泽东认为,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与中美关系,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人民立场和唯物历史观的观点及方法。

 

  接下来,龙其鑫示范运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主要文本解读方法,围绕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首先,他指出“问题域主导文本群”,《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与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另外四篇评论文章构成了同一“问题域”的“文本群”,但又从不同角度对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总统杜鲁门的信及其背后的唯心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围绕第二个问题,龙其鑫指出,毛泽东对“唯心历史观”的解释和批判,没有采取书斋式的下定义方法,而始终立足近代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在毛泽东看来,“唯心历史观”一方面是指近代中国一些文化人士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历史与现实幻想,另一方面则是指美国当局对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美国自身在近代中国扮演的历史与现实角色的粉饰手段。例如,美国当局将“苏维埃的学说和实践”对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人士的积极影响说成是“西方(高度文化)思想的输入”的重要部分,却对“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污蔑乃至谩骂,此间的逻辑错误及其背后隐藏的双重标准是“唯心历史观”的最突出体现。

 

  最后,龙其鑫强调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现实指导意义,呼吁同学们一定要立足中国实际、确立起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学好、研究好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围绕《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内容与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使他们对《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文本内容与重要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至此,第二十九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圆满结束。